(一)科研与人才培养双向赋能,服务多民族山区脱贫攻坚
以脱贫攻坚的问题为导向,科学研究从脱贫攻坚中来,强化成果转化运用,让科学研究成果到脱贫攻坚中去。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人才培养中,让学生从参与科研过程中提升能力;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讨论,反向促进科研项目方案设计、调查问卷设计等进一步完善。学生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调查实践,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,能够更好服务脱贫攻坚工作。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同向同行,更好地服务了多民族山区脱贫攻坚。
(二)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,实现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
在借鉴现有理论基础上,结合贵州元素、贵州特色进行创新的理论成果编入教材。把多民族山区脱贫攻坚中的鲜活案例收集、整理并提炼成案例集,汇编纳入教学素材。针对多民族山区脱贫攻坚的短板弱项进行调查研究后,把撰写的优秀智库成果收集整理成册,作为政策优化的典型案例材料投入教学使用。由于学生全过程参与科研项目,因此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;对教师而言,科研成果来源于自身对多民族山区脱贫攻坚的详细调查,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更加生动科学,有利于学生学习入脑入心,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实现深度融合。
(三)创建实战化农场平台,补齐人才培养实践短板
依托“贵州省三睿仕农业股份有限公司”和“贵州省丹穴山朴门永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”2个农场,建设学生实战化训练平台,让学生参与农场经营管理全过程,着力提升学生服务“三农”、服务多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操能力,摒弃从书本到书本、从课堂到岗位“不接地气”的育人模式。
(四)实践培养知农爱农情怀,培育学生担当精神
“三农”情怀的养成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,更需要耳濡目染、切身体会的实践滋养。我们聚焦多民族山区脱贫攻坚,创新学生实践培养环节,让学生在贫困现状调查、反贫困政策评估、农场经营管理实战过程中,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。同时,推动思政课程与教学实践相融合,把家国情怀融入到全过程思政中,培养了学生以“知农爱农为农强农兴农”为己任的担当精神。